The Pragmatic Programmer 是一本已出版 20 年的經典書籍。書如其名,對於想把軟體落地,產生改變的工程師們,這是一本必須要看的經典。裡面講述的原則至今仍然重要,可以讓工程師們受到啟發與學習。
石頭湯策略:改變,從小處著手
石頭湯策略講述一位戰後的士兵想與村明索取一些食物卻遭拒絕,索性用石頭作為湯底,最終吸引村民們各自貢獻食材,共同煮成一鍋美味的湯。在故事中,石頭扮演著起頭的角色,讓大家知道需要的是什麼,最終透過群體的合作來達成目標。
軟體開發也是一樣。在工作崗位上的大家可能都忙著把資源花在自己的任務上。若你想推動什麼,那就是自己先作,吸引他們的目光後,也許就會有人開始討論『這個可以這麼改善』、『我覺得這個不太適用於我們的情境』、『也許我們可以把他整進系統』。重點是,你要先有一個大家足以討論的石頭湯在他們面前,並且讓大家知道你想煮湯。
舉個具體的例子,一位團隊成員曾覺得整個系統的狀態管理部分有些問題,於是在他的任務內捨棄原先團隊使用的狀態管理方式,用自己的方式重構了一小部分程式碼。我們在程式碼審查 (Code Review) 會議上討論了這個改動,最終的結果是我們重新的調整對於狀態管理方式的作法,並且有一個比較一致的狀態管理方式。在這裡,這一小部分的程式碼就扮演著石頭湯的角色,負責『打響第一砲』,他可能不是完美的,但是沒有這位成員提出的這段,就不會有後續的討論與改變發生,最終影響了整個團隊的工作方式和技術標準。
幫你確認目標的『曳光彈』
曳光彈是在子彈底部裝有少量煙曳光藥劑的子彈或砲彈。 發射時,曳光藥劑點燃發亮,使彈丸的軌跡在白天也可見,而在夜間發射時則非常明亮。 這使射手可以觀測彈丸的飛行路徑,幫助進行彈道校正,確認射擊的方向與目標正確。
這種東西在產品開發中,有另一個名詞叫做最小可行性產品 MVP,目的是透過最小的投入來確認產品可行。而本書是給工程師看的,因此講的則是比較偏向技術面的,透過最小的投入來確認整個軟體系統的技術可行性。
面對一些大家不熟悉的新項目時,就是實施這種方法的時機,我們會先著手規劃與實現項目的核心功能,也就是先發射一顆曳光彈來確認目標。務求最小精力完成這些核心功能,再根據用戶反饋和實際使用情況,對它們進行迭代和改進,逐漸完善整個功能。對使用者來說也有好處,有了實際可操作的系統,就能給予實際操作的回饋,這也讓工程師們能夠在功能開發過程中能持續維持在目標上。
任務的切分與預估
當一個任務估時超過一天,或者是你沒有辦法一句話就解釋這個任務要作的事情的流程的時候,不如試試這樣作:將此任務的流程畫出來,並試著拆解成獨立可單獨實作的小塊。
這有幾個好處:
- 透過流程圖,了解任務的範疇以及影響的系統範圍
- 把流程拆解成幾個部分的過程,會增強你對此流程本質的熟悉程度
- 拆出獨立可單獨實作的小塊,代表後續維護也是如此
- 透過拆分出來的東西,可以更精準的知道任務的預估時程與進度
- 如果你臨時需要人幫忙,有了這些架構交接會比較容易,可以選擇部分小塊交接,或是把整個架構交接(當然,以上都記得要文件化)
其實以上就是一個系統規劃與定規格介面的過程,只是很多人都覺得這個要資深工程師或者是複雜的功能才要作,或者是 PM 要作,但實際上只要搞不清楚的任務的時候就應該要作。
可以理解有些人不愛寫文件、畫流程圖,這些真的超花時間,但把自己搞不清楚的概念釐清,其實有助於縮減後續實作甚至是維護的時間。加上現在有了 AI 的幫忙,作這些事情的速度可以提升很多。甚至可以請 AI 當作你的小 PM 助理,協助定義任務範疇、流程、拆解、寫規格。
終極目標:任務拆的夠小夠簡單,就讓 Copilot 幫你完成程式碼,你要負責的就是把任務拆解成對的幾個元件。
選擇工具與方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任何的工具和方法都應該被視為協助我們完成任務的手段,而不是硬性規定我們必須遵循的規則。在開發過程中,我們是自己產出程式碼的主人,靈活地使用工具和方法來達成我們的目標。
在軟體開發的實踐中,這種思維方式非常重要。它鼓勵開發者們不僅僅依賴於現有的工具和既定的方法,而是要根據具體的項目需求和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的工具和方法。這種靈活性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確保開發出來的軟體更加貼合使用者的需求和預期。
舉個例子,Design Pattern 一書中可能講了各種設計方法,但每個方法都有其適用的情境。又或是講到網頁效能調整,很多人會用 pagespeed 來看。但這些方法或工具都只是給你一個參考,對自己來說還是需要針對當下需要解決的重點,來決定需要如何去處理。Overengineering 是一個可以多想想的詞。
另一個角度的想法是,工具與方法不是主人,你才是。工具與方法不用負責任,而你需要對你的任務負責任。你的責任就是確保你用的工具與方法有解決到問題,你不能寫了一段錯誤的程式碼然後說這是 ChatGPT 寫的,對吧?
破窗理論與程式碼品質
破窗效應這概念意指一旦一棟建築的窗戶被破壞未及時修復,很快其他窗戶也會遭到破壞。
在軟體開發中也有類似狀況:一旦程式碼中出現了小錯誤或問題,如果不立即修復,這些小問題將導致更多,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問題。所謂的小錯誤有可能在系統的修改途中被拉扯變形,從小破口變成一個大洞。因此,請大家遵守童子軍規則:『離開營地前,讓營地比使用前更加乾淨。』
這也與團隊對品質的要求有關聯性,好的程式碼審查流程會盡量把可能的潛在錯誤作足夠的討論,就算不一定能當下處理,也要能產生後續的處理方式。對品質的持續要求是一個團隊的行為,成員們互相激勵求進步,總比一同軟爛沈淪好。
重點:除非你是鈴木一朗,不然弄破窗戶就馬上補好,或是叫人來修。
溝通技巧:用不同角度解釋自己的程式碼
通過不同的方式 — — 口頭講解、圖表流程圖或書面說明 — — 來解釋你的程式碼,這不僅有助於別人理解你的工作,同時也能加深你自己對程式碼的理解。這種多元化的溝通方式能夠從不同角度揭示程式碼的功能和邏輯,有助於發現潛在的問題,並增強整體的程式碼品質。
當你嘗試以不同方式解釋你的程式碼時,你不僅在向其他人傳達你的思路,同時也在進行一次自我檢查,確保你的代碼不僅功能正確,而且邏輯清晰。甚至,有時候你會需要與不同的角色進行溝通,那麼用他們的語言講你懂得東西就很重要了。
同一個任務,跟工程師講、設計師講、跟業務講、跟老闆、跟使用者講,你會用同樣的方法說嗎?他們都聽得懂嗎?如果他們聽不懂那要如何確認你做的東西是大家有共識的?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跟不同角色的人闡述你做了什麼,那有可能你其實不知道該角色在意的點在哪,這種情況下就要思考功能是否有辦法滿足對方。
小結
書中其他有用的內容也不少,有各種思考層面的、執行層面的內容,都對工程師們很有幫助。這裡僅挑一些比較少看到有人討論,或者是覺得對自己比較有用的收穫來講。
最後還是要說,書名 Pragmatic Programmer 就已經破題是給『務實』的工程師,如果你的任務其實沒有時間壓力、或是純粹理論派的,那這些就不一定需要作就是。但除此之外,大多組織內的工程師應該都可以受益才對。
如果你也希望成為務實的工程師,或者說,能產生影響力的工程師。那麼多與其他同行交流也是重要的,明年 1/6 來松菸參加我們舉辦的數位職涯博覽會,與更多務實的工程師交流交流!活動網址在這:
ps. 我是一名超過十年經驗的工程師,這裡是從我的經驗衍生出的的看法與想法,如果有跟你不同的地方,也許可以留言交流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