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從覺察開始

fin
9 min readDec 18, 2019

👉非會員點此閱讀完整文章👈

image from pixabay

1995 年 4 月 19 日,加拿大報紙頭條「巴基斯坦 12 歲童工伊克巴.馬西因指控童工被迫害而遭到槍殺」讓多數人感受到的也許是惋惜、驚訝。而同樣 12 歲,家境平穩的的魁格.柯柏格,看到報紙後決定要為世上的兒童們做些什麼,他與 11 名志同道合的學童組建「解放兒童組織」,走訪世界各地揭露童工受虐真相,替全球 2 億 5000 萬童工請命。至今,柯柏格已經在16個國家建立了超過500所學校,提供超過五萬個小孩正常教育的機會。

這個故事值得學習的地方很多,而若我們追溯源頭,是柯伯格的一個念頭,是他個人的覺察及同理心,讓這一切有了開始改變的可能。當其他人的反應是同情、憐憫時,柯伯格卻看到了一個不公義的結構,並進一步的思考可以如何改變,也才會產生這個故事。

我們也許沒有柯伯格那麼偉大的情操,但在生活中或多或少會遇到一些不順心或想要改善的事物。比如說希望可以跟家人能更敞開心胸的溝通、自身的專業技能可以更加地提升、工作做不完希望時間分配可以更聰明、改善自己文筆等等等。

(閱讀這篇文章的你呢?有什麼想要改善的嗎?試著列出三個最想改善的事項)

好,大哉問來了,要怎麼改?我們是不是常常有一堆事情想改變,卻從來沒付諸實行,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

先說個人結論,通常不是沒有能力改變,而是沒有改變的推力

舉兩個比較極端的情境做個對照:兩間公司一間是老闆自己出資成立,另一間是富二代拿老爸的錢開的,假設都處於錢燒完快沒資金的情況下,誰比較可能會做一些大刀闊斧的改變呢?一般人可能都得面臨生死存亡事到臨頭才被迫做出一些改變或甚至不改變,而有些人卻可以早早的發現問題的徵兆,並開始做些佈局。

成長/改變三階段: 覺察 → 行動 → 檢視

兩個例子中,兩種人的差異在於有沒有覺察到問題的存在。不是真心的認為有一個問題存在,那又怎麼會有推力去改變?也因此可以推論,覺察是所有改變/成長的起點,同時也是所有改變/成長的支柱。

細探覺察

這裡要再來重複定義個人認為的『覺察』是什麼:

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或是與『個人認知有所落差』,並且擴展認知範圍的能力。

覺察不只是獲得新資訊這麼簡單,而是在獲得新資訊的同時,了解這個新資訊與自身了解的世界的關係。像冷知識、八卦新聞之類的可能會給我們一些新資訊,但通常我們不會去把這些資訊與自己的認知世界做整合。比如說大家也許有印象有個非洲人的名字叫做『ovuvuevuevue enyetuenwuevue ugbemugbe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