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工程師,除了不斷精進技術與各種能力之外,其實滿多日常事務要處理的,這些日常可以看作是工程師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看似不重要但卻非常基礎。因為數位世界的活動大多為腦力活動,這仰賴著我們先把基礎的身心靈顧好,才有辦法好好地讓大腦專注在技術上並且有所產出。
就來記錄一下自己處理日常的方法,有些對自己還滿有幫助的,也希望可以幫助到看這篇文章的你。
起床後直接開始做最重要 / 最需要腦力 / 最困難的工作
如果你不是晨型人,或者是不知道自己是哪種類型的人,建議先看下一段。
其實一開始只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有早起習慣,發現這段時間不會被打擾,很適合專心地處理或思考事情,於是喜歡在起床後做些需要專注的事情比如研究新技術、看一些平常比較難以下嚥的文章等。
進而發現除了沒人打擾之外,剛起床的頭腦是最清醒、產能最高的,很適合做些深度思考,就像一個剛安裝的 Edge 瀏覽器一樣,處在效能的最高峰。相較之下過了半天一天之後開始昏昏沈沈的情況,吸收或思考的能力就會有差別。生產力角度來看,這真的是一天中最珍貴的時間,需要好好的被善用。
隨著疲勞度的累積,一天的身心狀況會會呈現逐步下滑的現象,這樣的安排讓我可以確保累了的時候永遠可以找到更輕鬆的任務。任務難度隨著身心靈狀態走,這樣的策略可以讓自己每天都能有機會在最困難的任務上有一些些的進度,而不至於被其他雜事淹沒,忘了最重要的事情。
多多關注自己的身心靈狀況
前述的方法要能成立其實建立在一個很關鍵的點上:關注自己的身心靈狀況。
隨著時間累積,慢慢發現自己的身心靈狀況會大大的影響到生產力。想睡覺時、心情不好時怎麼也沒辦法做什麼深度的思考,這包含了理解複雜的流程、並且把他變成實際的程式碼。
不過察覺自己的身心靈狀況也是個需要練習的技能,我們受到的教育大多都比較偏向『符合社會期待』,加上男性普遍會比較偏向忽略情緒面,這些都是需要多多關注的地方。扯遠了,雖然說你也可以直接『多多關注自己的身心靈狀況』,但這樣實在過於模糊,而工程師不喜歡模糊不清。模糊不清就代表了沒有確實地掌握,會造成無法評估,進而無法理解現狀、找出問題,更不用說找到解決的方式了。
在這塊上,從一本叫做『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中,學到了這樣的方法:把每天的活動記錄下來,並且紀錄投入程度&精力狀況。投入程度代表著對於這件事情的參與程度到哪,很專注認真的在這件事情上,甚至進入心流狀態可以視為高投入,如果只是花時間但沒有花心思在上面自然屬於低投入。精力則是身心狀況是否能夠支持這個活動。
精力與投入通常為正相關,不過也因此在一開始紀錄容易無法釐清期間的差異,需要持續紀錄之後慢慢的就能體會出是因為精力不好造成無法投入,或是投入太深消耗大量精力造成後續無力等狀況。
透過練習了解自己的身心靈之後,找出規律,就可以沿著這樣規律給自己安排合適的活動。如我就是早上精神會很好比較容易投入,所以有了前一項『起床後直接開始做最重要 / 最需要腦力 / 最困難的工作』的規則。但也有些人是半夜生產力較高,或許就可以把這項挪到半夜。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身心靈狀況是隨時在變的,年紀、身體狀況、社交關係等都有可能會影響到,因此需要持續的關注,並且隨時調整。好消息是,關注自己的能力會隨著練習而變得敏銳,一開始自己需要透過上述表格來做事後紀錄並且釐清狀況,現在則比較有辦法在發生的當下做一些察覺,甚至進而做調整。
好好的回顧與規劃
若說『起床後直接開始做最重要 / 最需要腦力 / 最困難的工作』是對自己生產力影響最大的方法,那麼『好好的回顧與規劃』這點則是一切的根基。
因為,如果想要起床後能夠直接開始做最重要的工作,那麼就需要事先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當生活中各種面向的事項參雜在一起時,這不花一些時間做事前規劃很難辦得到。又或是想要了解自己的身心靈,事後的紀錄、回顧也是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元素。
當然規劃也有分級,人生/年度/月/日的規劃都不太一樣,晨型人理想的規劃時間應該是睡前,趁這時候把當天的東西做個回顧並且收尾。
但我必須說我並不是晚上回顧,因為會陪小孩睡覺自己也就睡死,因此會利用早起的時間快速花個半小時做每日的回顧&規劃,假日或是有空會再做比較長期的回顧&規劃。
這時段的重點有三個:1. 重點摘要今天的事情, 2. 思考那些造成阻礙的、比預期來的花費心力的事,並記錄下相對應的改善方向或任務, 3. 接下來的任務排序。這裡一定要記得,不要太過於鑽研到細節。若是發現自己花費過多時間(若每日回顧的話,至多一小時)在某件事情上摘要細節、或是找出改善方案,那代表這並不是在回顧,而是在花費時間做研究、做任務,可以另外安排個任務來釐清這問題。
要記得,這個時段的用意在於找出接下來的重要事項,把時間精力花在有影響力的任務上。換句話說,這是在確保大方向的正確性,因此記得隨時提醒自己不要過於陷於小地方。
如果是睡前回顧與規劃,過於投入到任務當中有可能造成另一個副作用:因為思考過深而導致睡不著。這是另一個應該避免過於投入細節的理由。
維持工作精神:吃什麼很重要
除了充足的睡眠之外,吃對於工作效率的影響也很大。你會一吃完午餐就想睡嗎?還是一大早嗑了個漢堡後就沒精沒神?這有可能跟剛吃下的東西有關係。高 GI 食物特別容易讓人想睡,我只要吃了速食那個下午很容易進入昏迷狀態。
You are what you eat. 食物就是你的燃料,對燃料的選擇不可不慎。
但每個人身體對於食物的反應不一,多多關注自己吃什麼會如何影響到身心的狀態,進而盡量避免在工作時間吃些可能會造成生產力低落的食物,算是對自己以及對工作負責吧。舉個例子,自己就曾經在某個會議前大吃了漢堡薯條加上含糖飲料,結果會議開始沒三十分就進入昏迷狀態,根本無法思考。
坐辦公室的工程師們容易嘴饞想咬點東西,這人之常情。這裡一樣可以多多關注自己一下,觀察自己是因為單純嘴饞沒事做、或是真的肚子餓。並且試著不要吃那些太過開胃的零食,那種你吃了第一口就停不下來會一直吃的食物,這類食物一來不太健康,因為含有大量調味料誘使你不斷產生食慾,二來就是高機率吃完之後你的血糖就會跟著飆高,降低工作效率。
改變這樣的習慣很不容易,但我認為多多關注在自己身心與進到自己胃裡的食物的關係,就足以產生一些正面的改變。
清空自己的大腦
人而為人,其一有趣的地方在我們有情緒,儘管是普遍認為比較死板的工程師也不例外。情緒會影響我們的生產力,尤其是一些長時間累積下來的負面情緒,更是有可能讓人無法專注在眼下的任務上。
清空大腦因此很重要,花些時間清理自己的情緒房間,重新回到正常的狀態。具體執行仍然需要多關注自己的身心狀況,累積了什麼情緒,為什麼有這些情緒。有些情緒比較短期,可能睡個覺、出去看山看海就會好,有些比較焦慮的情緒則需要去正視找出焦慮的來源並思考可以如何處理。另外,滑手機在大部分時間都無法幫助你清空大腦,通常都是塞更多資訊進大腦。
清空大有助於讓你的接受器能夠接收到更多外來的資訊,這也是為什麼一早通常生產力最高,因為大腦會比較乾淨,就像一台鋼重開機的電腦一樣。
專注?
理想狀態:昨晚規劃的任務一個接著一個完成。
實際狀態:任務 A 做到一半被某個會議打斷,回來還沒開始做又有人來問問題 C,問完忘記剛剛做到哪裡於是開始做 B, B 做到一半朋友來訊,回訊息回到一半看起了臉書,完全忘了 C。
關於專注,自己的體悟:任務要拆成可以半天一天完成的,並且在規劃時就寫在行事曆上。另一點則是,我們如果卡在任務中不知道該怎麼下手時很容易喪失專注力,就會開始做別的事,因此要隨時關注任務的難度並且求救或是找別的方式處理。
這也反映出規劃的重要性,若有提早規劃,那麼就是依照任務的排序依序執行,就算被打擾也能很快回到正軌上。要注意的是中間插進來的事情,記得記錄下來,等待回顧與規劃時才比較好回想。
再更深入的探討就偏向任務管理了,有興趣再看吧:
專注:維持高效的生產力. 身為一個都市人,生活中有各種事物搶著要佔據我們的時間,事情做不完是標準配備。然而… | by fin | Medium
總歸一句話
想進步不外乎三件事:了解 → 思考 → 執行。工程師在技術上一定需要瞭解基本原理才有辦法繼續精進,在每日生活也是如此,只是了解的目標變成了自己的身心靈。很多事情都需要基於對自己的了解才有辦法思考該怎麼做,並且找出更適合自己的方法。